读屏软件请按F8键进入浏览

首页
>> 走进皋兰 >> 文化考古

漫话皋兰彩陶
发布日期:2009-10-29来源:

数千年来,皋兰这方土地上生生息息的历代劳动人民,在劳动实践中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化。大量的珍贵文物,就是这种文化的代表之一。在琳琅满目的文物中,尤以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器皿最为典型,最具有代表性。
   
文物普查资料表明,早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,皋兰阳洼窑、中嘴、三川口、糜地岘、蔡家河沿岸、水阜河沿岸、陈家湾、崖J¨及黄河两岸的台地上,就有原始先民刀耕火种的遗物遗存。其主要有:磨制的石刀、石斧、石铲、石凿、石磨盘;加砂的粗质红泥陶罐、陶壶、陶盆;细泥彩陶罐、陶壶、陶钵、陶盆、陶碗、陶豆和陶杯,以及窑址灰坑和灶址等。就出土的诸多物器分析,最早为距今约四五千年前的马家窑文化。马家窑文化是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继承和沿袭。一般而言,它又可分为马家窑、半山、马厂三种类型。这三种类型的文化遗址在皋兰都有发现,同时,还发现有略晚于马家窑的齐家、辛店类型的文化遗址。
   
在上述五种文化类型的遗址中,所出土的彩陶最具代表性的是双耳彩陶瓮。其高48厘米,腰径33厘米,颈高12厘米,口径12厘米,细泥红陶黑红两彩。饰四大圆圈网格纹、直线平行纹、水波纹和弧线三角纹。纹饰繁而不密,线条流畅明快,造型及制做别致精细。19917月,省文物鉴定小组来皋兰,双耳彩陶瓮被定为国家二级文物。陶铃,1956年出土于石洞乡糜地岘。细泥红陶,有穿钮,内有陶制泥球一个,摇动时带有清晰悦耳的响音。这些文物说明,当时栖居皋兰的原始人类,已由原始的狩猎阶段进入驯养家禽家畜、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阶段,并由漂·泊流徙的状态过渡到定居生活,形成了以畜牧业和农业为基础的氏族部落。1987518日,中心乡钱家窑村陈家湾社的村民陈义杯、陈义军等人,在小辛沟口浇水时,发现一处墓葬遗址,出土大小不等的9对半山文化类型的高颈贯耳壶、单耳罐、小口鼓腹瓶、内彩盆、素陶碗等。每对从大小、造型到纹饰都极为一致。以黑红两彩构画花纹,纹饰以平行锯齿纹、弧形三角纹、网纹、波折纹、弧线三角式旋纹为主;制造精美,造型别致。成对随葬器物,在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中十分罕见。19877月,蔡家河沿岸出土马家窑类型的彩陶盆两件,为内彩同心圆纹。是皋兰彩陶类型中较早的一例。
    1982
年,省博物馆在阳面窑清理数十座墓葬,多为单人墓穴.有数座合葬墓。就单人墓葬而言,随葬晶多寡不同,这说明当时社会已经产生了贫富分化,共同劳动、共同分配的氏族制度已经发生了动摇。
   
在皋兰县境的十余处文化遗址内,已经出土的彩陶多达数千件。由于皋兰县文物工作起步较晚,其中绝大多数收藏于省博物馆和市博物馆,极少部分仍留存民间。(曾诚奎)
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